Y→MVP→AARRR:解锁产品增长的「三把钥匙」全图谱
大家好,我是农村程序员,独立开发者,行业观察家,算法之虎,前端之兔,一个有毅力的吃货。
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,我梦想做出一些有人用的东西。在不停地尝试的同时,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做产品做增长的一些思想方法。
下面是正文。
每个想做出点有人用的东西的人,尤其是独立开发者,都不得不面对并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。
- • 想清楚:要做什么?
- • 做出来:怎么实现?
- • 推出去:如何增长?
下面的三个产品思维模型给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框架。堪称解锁产品增长的"三把钥匙"。
这三把钥匙分别是:Y模型(需求分析模型),MVP模型(最小可行产品模型),AARRR模型(海盗增长模型)。
一、Y模型:需求本质的解剖刀
1,模型解读
Y模型的核心思想是,我们不要直接从 ①用户需求(What) 到 ③解决方案(How),而是应该先挖掘②用户目标(Why)。
Y模型的Y有两重含义,第一层是Y的字形,第二层是Y的发音。Y的字形代表挖掘需求的过程,Y的发音同Why是这个模型强调的关键思考方式。
下面我们通过例子进行解读。
如果福特问用户需要什么?用户可能会说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。那么Y模型的①用户需求(What),是一匹更快的马,但它经常会以一种不靠谱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如果是没有经验的产品经理,这时候就会想,我要怎么研发一种新的饲料,或改进训练方法,让马跑得更快更久。
而好的产品经理就会往②用户目标走,搞清楚Why。结果发现,用户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。
产品经理是领域专家,可以给出更靠谱的③解决方案(How):汽车。
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。在今天,各种汽车都满足"快"的需求了,由于路况的限制,5万元的吉利和500万的宾利几乎可以同时从北京的北三环到南三环。
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去买500万的宾利呢?因为500万的宾利进一步挖掘了用户的④马斯洛需求:想获得他人尊重和高品质社交。
因此,Y模型告诉我们,不要直接从①用户需求到③解决方案,而是需要先从①用户需求深入挖掘到②用户动机甚至到④马斯洛需求再往上寻找③解决方案,即"①→②→③"或者"①→②→④→③"。
Y模型的四层递进逻辑:
- • 用户场景:捕捉用户行为中的"Who/When/Where/What"(如深夜宝妈在客厅网购母婴用品);
- • 目标动机:多问"为什么",挖掘社交需求背后的认同感、安全感(如微信朋友圈满足自我展示需求);
- • 产品功能: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模块(如任务管理系统的智能分类功能);
- • 人性本质:回归马斯洛需求理论(如在线教育产品满足知识焦虑与阶层跃迁渴望)。
2,金句洞见:
如果福特问用户需要什么?用户可能会说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。
产品要满足用户的贪嗔痴。人性的贪婪(贪)、嫉妒(嗔)、执着(痴)是产品黏性的核心。
3,经典案例
- • 微信读书:通过"阅读时长兑换书币"机制(功能层),激活用户对知识积累(目标层)与社交炫耀(人性层)的双重满足。
- • 抖音极速版:现金激励(功能)→ 消遣需求(场景)→ 多巴胺刺激(人性),构建上瘾闭环。
二、MVP模型:低成本验证的破局术
1,模型解读
如果你身边有朋友跟你说有个商业idea想要创业,想要咨询一下你的建议。你一般会怎么跟他们说?
大概两类常见的建议。第一种建议是,善意提醒他们创业风险很大,99%的创业都会失败,最好不要轻易创业。第二种建议是,热情鼓舞他们勇敢去尝试,踏上取经路,比抵达灵山更重要。
其实还有第三类建议,也是我比较推荐的方式。就是鼓励他去寻找一种低成本验证的方式。
想开个店创业,不妨先去摆摆地摊?刘强东就是从摆地摊卖光碟开始的
发布评论